您的位置:首页 > 花卉种植养殖花卉种植养殖
药用植物黄芪栽培管理技术(黄芪栽培技术与管理)
2025-03-04人已围观
药用植物黄芪栽培管理技术
药用植物黄芪栽培管理技术
1. 植物形态
黄芪又称北芪或北蓍,亦作黄耆或黄蓍,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是一种较名贵的中药材,以根入药。全国商品黄芪的原植物主要为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据文献记载,两者均为药用黄芪的正品。膜荚黄芪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和西藏等省区;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黄芪有补气固表、降血压、利尿退肿和生肌托毒等功效,适用于气虚衰弱、消化力弱、自汗盗汗、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和中风症候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及疮疡久不收口等症。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若不加强保护和人工繁殖,有趋于绝灭的危险。现已引起重视,当前不少省份已大量栽培,本地区近年来开始引种。
膜荚黄芪:
- 茎:直立,株高60-150厘米,上部多分枝,有长柔毛。
- 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常11-27个,卵状披针形、卵矩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表面光滑或被疏柔毛,背面被有白色长柔毛,全缘,顶端急尖或圆形,有细尖,长6-30毫米、阔3-10毫米;小叶柄和叶轴有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
- 花:总状花序腋生;花冠黄白色,长约16毫米,旗瓣矩圆状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向外弯,无爪,翼瓣和龙骨瓣近等阔,有长爪;花萼钟状,长5-7毫米,萼齿5,甚短,被黑色短毛,子房被疏柔毛,花柱无毛,子房柄远比子房长。
- 果:荚果膜质,膨胀,卵状矩圆形,顶端尖刺状,被短毛。种子肾形,棕黑色,有光泽。
蒙古黄芪:
- 区别:蒙古黄芪小叶较多,为25-37个;托叶三角状卵形;子房及荚果光滑无毛。
2. 生长习性
黄芪分布于中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喜日照、凉爽气候,耐旱,不耐涝。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多生长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阳坡及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在地势较高、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土地上栽培,主根长的深长;而在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的土地上栽培,主根短,分叉多,生长缓慢,质量差。气温过高会抑制植株生长;土壤湿度过大,易引起根部腐烂。播种后,土壤湿润则出苗快,土壤过于干旱则出苗慢,而且生长不整齐。黄芪地上部不耐寒,霜降时节大部分叶子已脱落,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重新由宿根发出新苗。黄芪种子萌发温度比较低,平均气温约8℃时满足黄芪播种的温度要求。花期6-7月,果期8-10月。
3. 培育技术
选地整地
黄芪遇积水会发生烂根和死苗,平原地区栽培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渗水力强的砂质土壤种植;地下水位高、雨水多的地区宜选择高燥地和河沿高地种植;山区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渗水力强的向阳山坡地种植。黄芪为深根性植物,为促进根部发育健壮,在秋天要求对土地进行深翻达40厘米以上,作高畦,开深沟,这是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地区防止黄芪烂根的一条重要措施。畦连沟宽160厘米,畦面做成龟背形,每隔两畦开一条深沟,浅沟10厘米,深沟50厘米。
施肥
基肥:黄芪根深,生长期长,为满足其生长发育对营养成分的需要,整地时必须施足基肥,每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4000千克加过磷酸钙20-30千克或磷酸二氨8-10千克,宜在秋天深翻前施入地表面,然后翻入耕层,最迟要在整地作畦前施入。施肥要均匀。
追肥:追肥要根据气候条件及长势而定,一般追肥2次或3次。第1次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苗高10-20厘米时,浇稀薄的粪水,每亩需人粪尿15担或猪粪尿30担冲水浇;第2次在6月上旬苗高30-40厘米时,每亩施尿素25-30千克;如果前期脱肥,叶色黄,则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苗高60-80厘米时,再进行第3次追肥,这时已封垄,可施入氮素化肥、饼肥和过磷酸钙。
播种准备
种子处理:播种前要进行选种,除去瘪粒及霉腐种子以确保全苗,减少病虫害。由于黄芪种子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状态,为提高发芽率,应采取以下方法,促使其尽快发芽。
机械损伤:将种子用石碾快速碾数遍,使外种皮由棕黑色有光泽的状态变为灰棕色表皮粗糙,以利种子吸水膨胀。亦可将种子拌入2倍的细沙揉搓,擦伤种皮时,即可带沙下种。
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浓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于流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发芽率达90%以上,但要慎用。
种植方式
露地直播:播种时间分春播和秋播。本地区多采用春播,时间在4月末至5月初,5月上旬出苗,约1个月齐苗。播种时在整好的畦垄上按行距45-60厘米耧一浅沟,沟宽8-10厘米。施入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 10千克作种肥,覆土5厘米,踩底格子后采用条播方式,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1.8-2.4厘米厚的土,脚踩1遍或镇压1次即可。每亩用种量为1.5-2.5千克。
育苗移栽:可在第2年春季(用秋播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移栽。在垄上开沟,顺垄向移栽,幼苗平放或斜放于沟中,覆土踩实,浇透水即可。
4. 田间管理
出苗、间苗、定苗、补苗:播种后7天开始出苗,30天左右苗木出齐。当苗高5-7厘米时进行第1次间苗,通过2-3次间苗后,每隔8-10厘米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将小苗带土补植。
中耕除草:定苗后至封行前,需经常除草,雨后或灌溉后,应防止土壤板结,并进行松土。植株郁闭后,生长期间一般不需除草。
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苗期追肥适当早施效果好。一年一般追3次肥,每次每亩施尿素5-10千克。
打顶:新生的黄芪当年很少开花,第二年才抽薹开花结实。为了刺激茎叶生长以增进根部营养的积累,对2年生以上的植株,于7月中旬以后出现花蕾时应及时摘除花蕾和花序。
排灌:黄芪耐干旱,不需经常浇水。若遇严重干旱则需适当灌溉。雨季应注意排除积水。
越冬防寒:在寒冷地区种植时应覆一层厩肥或堆肥防寒越冬,翌春化冻后创起再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