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花卉种植养殖花卉种植养殖

九九重阳,登高赏菊时,佩上茱萸一起祛灾祈福吧(九九重阳去登高,遍插茱萸在身旁)

2025-02-04人已围观

九九重阳,登高赏菊时,佩上茱萸一起祛灾祈福吧

重阳,又称“重九”、“久久”,

取长久之意。

所以,在重九常有祭祖与敬老的活动。而我们的香文化也在此中慢慢发展,佩戴茱萸的驱疫避瘟作用就是香文化初期发展。

杜甫曾言“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若卧于高山松林之中,敬你一杯菊花酒,佩着身边的茱萸,与我一起探索重阳节时的香文化吧。

庆丰收祭祖为先

《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至重阳日“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以祭飨天帝、祭祖,感谢天帝和祖先的庇佑。

祭祖之时参拜者需行三叩首之礼,由族长奠酒、献香烛及祭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如今人们不再为吃喝发愁,家庭祭祖多求未来家宅安宁,身体健康。

祭祖用的香与佛香不同,很少用到合成香,以沉香和檀香为主,所用更多为檀香。

而佛香所用更多的是签香,富含香气的树皮、树脂、木片、根、叶、花果等所制成的香料,有旃檀香、沉(水)香、丁子香、郁金香等。

祭祖成为在外奔波忙碌的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共同祈福的时候,而古时的遍插茱萸也通常是家人一起的活动。

避瘟疫佩戴茱萸

佩茱萸辟邪消灾的风俗起源,记载于南朝梁人吴均之的《续齐谐记》“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

但据《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自汉代以来,重阳节饮菊花酒、佩茱萸等风俗都得以传承至今。

茱萸,又称“辟邪翁”,其辟邪驱疫的佩戴,则是“佩香法”的使用。古时人们采摘茱萸的枝叶,连带果实一起用红布缝制成香囊,佩戴于手臂或者用作香袋挂饰。秋雨潮湿,更多以茱萸香囊逐寒祛风,驱虫招吉。

因此重阳节,也有“茱萸节”的别称,身在异乡的王维也难免感叹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此抒发不能与家人一同度过重阳的遗憾。

但自宋元以后,佩戴茱萸的习惯逐渐稀少,其地位被“延寿客”所替代。

设灯宴赏菊薰闻

《武林旧事·重九》记载:“禁中例于八日做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炫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内人乐部,亦有随花赏,如前赏花例。盖赏灯之宴,权舆于此,自是日盛矣。或于清燕殿、缀金亭赏橙桔。”

南宋宫廷过重阳的记载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随着生活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愿望逐渐从辟邪消灾转向祈求长生与延寿。

菊,自古以来被列为“四君子”之一,被人们称为“延寿客”。秋菊的花瓣不易凌乱脱落,放置于室内薰闻,清香中带着一丝冷香。

因其傲霜独立,与人一种清凉之感,闻之则清爽明目,更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孤傲。

菊花酿酒不仅留下了,酒的甘醇,还留下了菊的清凉和芳香。喝完一壶菊花酒,不仅醉人遐思,更是沁人心脾。

中国不仅是诗的国度,更是花的国度。而花草为我们带来的香气,不仅让香文化多元发展,更让草木的香气留存在身边。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不知明年的重阳你身在何处,但愿你可与家人一同祈福。

熙之初祈求今年风雨过去,祛灾平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