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花卉种植养殖花卉种植养殖
常用中药之-茱萸(茱萸药效)
2025-02-20人已围观
常用中药之-茱萸
为什么要插茱萸呢?因为每年的重阳节都是秋高气爽的时候,也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而古人认为,茱萸能够祛病驱邪,所以就在这一天头插茱萸枝,或者在胳膊上佩戴茱萸囊,登高游兴。据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就在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晋朝的周处也在《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避除恶气而御初寒。”所以吴茱萸有个雅号叫做“辟邪翁”。
关于茱萸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的父母在一场大瘟疫中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祸害人间。”于是,桓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胜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进山拜师学艺。转眼又是一年,有一天,费长房走到桓景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回到家乡后,桓景把茱萸叶、菊花酒分给大家,避免染瘟疫,他自己则用降妖青龙剑杀死了瘟魔。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故事一直传到了现在。
这些都是传说,把茱萸给神话了。不过实际上,茱萸确实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诗里提到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是吴茱萸。
吴茱萸又名“越椒”、“艾子”,主产长江以南地区,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有小毒。吴茱萸作用很广泛,其果实能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疗呕逆吞酸、腹痛吐泻、口疮齿痛、湿疹溃疡等;其枝叶能除泻痢、杀害虫;其根也可入药。除了药用,吴茱萸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除虫防蛀。在南方,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还没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吴茱萸有小毒,就有除虫作用。
除了吴茱萸,山茱萸也是一味中药。虽然名字差不多,但二者的味道截然不同,吴茱萸辛辣味苦,而山茱萸是酸的。山茱萸是落叶乔木,清明时节开黄色花,秋分至寒露时成熟,果肉被称为“山萸肉”。把果肉经沸水浸煮后,捏出果核,晒(烘)干就成了核果,呈椭圆形、红色。中医认为,山茱萸是一种扶助正气的药,可以补肺气、益精气、固虚脱,通常用来治疗气短乏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虚汗不止等症状。现在常用的六味地黄丸就是以它为主药的。
茱萸的养殖方法:
环境选择: 茱萸喜欢温暖湿润且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种植地点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
栽培方法: 可通过扦插或播种方式进行繁殖。扦插时选择健壮的枝条插入土中,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宜在春季进行,覆土不宜过厚。
水肥管理: 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定期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每年春季和秋季可施一次复合肥。
修剪管理: 适当修剪枝叶有助于提高通风透光性,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冬季需剪除枯枝、病枝和弱枝。
注意事项:
病虫害防治: 茱萸易受蚜虫、红蜘蛛等害虫侵扰,可使用生物农药或物理方法防治。同时注意防范根腐病、叶斑病等病害的发生。
光照控制: 茱萸虽喜阳光,但在炎热夏季需适当遮阴,防止叶片被灼伤。
防寒保暖: 茱萸耐寒性较差,冬季气温低于5℃时需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稻草或搭棚保护。
合理采摘: 果实成熟后应及时采摘并处理,避免过度成熟导致品质下降。
茱萸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中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正确的养殖方法和细心的管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这一传统植物,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