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花卉种植养殖花卉种植养殖

大花野豌豆(毛苕子)(野豌豆花怎么做好吃)

2025-02-14人已围观

大花野豌豆(毛苕子)

中文名:大花野豌豆

学名:Vicia vilosa Ohwi

英文名:Bunge Vetch

别名:毛苕子

类型:冬季一年生或夏季一年生豆科作物

混播:小粒谷物、紫花豌豆、钟豆、绛三叶、荞麦

大花野豌豆是豆科、野豌豆属一二年生缠绕或匍匐伏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茎有棱,多分枝,羽状复叶顶端卷须有分枝;托叶半箭头形,小叶片长圆形或狭倒卵长圆形,先端平截微凹,稀齿状,上面叶脉不甚清晰,下面叶脉明显被疏柔毛。总状花序长于叶或与叶轴近等长;萼钟形,被疏柔毛,萼齿披针形;花冠红紫色或金蓝紫色,旗瓣倒卵披针形,先端微缺,翼瓣短于旗瓣,长于龙骨瓣;子房柄细长,沿腹缝线被金色绢毛,花柱上部被长柔毛。荚果扁长圆形,种子球形,4-5月开花,6-7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山东、江苏、安徽及西南等地。生于海拔280-3800米山坡、谷地、草丛、田边及路旁。

生长习性:

大花野豌豆在温带地区,一般呈一年生性状,而在北亚热带以南地区,除春季出的苗当年完成生育期呈一年生性状外,秋季出的苗,一般能以绿色株丛越冬,翌年完成其生育期,则呈现越年生的性状。8月底9月初出的苗入冬前能开花,越冬较困难,9月底以后出的苗,可以安全越冬,来年2月中旬返青,5月下旬荚果成熟,生育期长达230-240天,而3月上旬以后出的苗,一般于6月上旬果熟,荚果成熟后,植株很快干枯,生育期约90天左右,比越年生的物候期推迟7-10天,比温带地区提前15-25天。

主要价值:

大花野豌豆茎蔓细弱,茎叶柔软,无怪味,但有疏长毛,在中国青海省东部牧区,牛,羊仅采食其幼嫩茎叶,被视作低等牧草;在亚热带地区,其幼嫩茎叶,马、牛、羊均乐食;开花后马、牛亦乐食,绵羊采食,晒制成青干草,马、牛;羊均采食,但产草量不高,应是一种中等豆科牧草。 大花野豌豆适于放牧利用,在开花期以前,以放牧牛、羊为好,也可晒制于草饲喂马、牛、羊,幼嫩时,刈割后切碎喂猪、禽均可。 除饲用外,它富含氮、磷、钾等肥分元素,可作绿肥利用,全草可入药,花可治中风后口眼歪斜、吐血、咯血、肺热咳嗽等症;种仁治水肿;果荚治脓疮、水火烫伤;叶入药能治无名肿毒和蛇咬伤等。

功能:

提供氮源:毛苕子春季生长量及氮产量都很高,几乎没有豆科作物可以与之相匹敌。毛苕子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个顶级的氮生产者。

土壤改良:毛苕子通过减少径流以及植物残体产生的大孔隙使更多的水分渗入土壤剖面中,提高了根区冬季水分供应量;减少地表积水、土壤和沙质壤土中的土壤板结;改善地表粘性,使得土壤结构疏松易碎。

抑制杂草:秋季种植的毛苕子在春季生长旺盛,主要通过遮阴来抑制早期杂草生长。毛苕子的植物残体有弱化感作用,对邻近其它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节约水分:毛苕子比其他野豌豆更耐旱,只需少量水分就能在秋天建植,春季恢复营养生长。

吸收磷素:相对于绛三叶、红三叶或绛三叶/黑麦草混播,毛苕子磷含量较高。在蔬菜作物田施家禽粪便后的土壤上种植毛苕子,使土壤中磷含量水平最低,毛苕子有效吸收了土壤中的磷素。

适应多种耕作制:毛苕子非常适合在夏初或移栽目标作物之前种植,以提供氮和有机覆盖物。

适应广泛:少氮量高,生长旺盛,可适应不同土壤条件;需肥量少、耐寒性强,使毛苕子称为应用最广泛的冬季一年生豆科作物。

推荐品种:

光叶紫花苕:毛苕子的变种之一,该变种最早在美国俄勒冈州种植,以后在其东南部诸州均有栽培。我国于20世纪40年代引入江苏,之后河南,山东,安徽、湖北、云南、四川等省均推广栽培。水分条件好的地方产量略高于毛苕子。光叶紫花苕是我国产量及交易量最大的毛苕子品种。除了该变种,真正的毛苕子目前产量极小,市面上几乎见不到。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