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花卉种植养殖花卉种植养殖

花生这2种叶斑病,田间应精准识别,农艺预防为主药剂要选对剂型(花生各个生育时期的田间管理措施)

2025-01-31人已围观

花生这2种叶斑病,田间应精准识别,农艺预防为主药剂要选对剂型

花生叶斑病及其防治

一、概述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统称为花生叶斑病,是影响花生生长的常见病害。它们主要危害叶片,导致叶片出现斑点,严重时会引起落叶和植株早衰。特别是在生育后期,症状尤为明显。过去,这些病害常被误认为是植物成熟的自然特征,但实际上它们严重影响了叶子的光合作用能力及养分积累,进而降低了花生荚果的饱满度、产量以及品质,减少了出仁率和含油量,甚至在收获时籽粒易发芽,果实易脱落。一般可导致减产约15%,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达40%以上。

二、花生叶斑病的症状识别

1. 花生褐斑病症状

发病初期:在苗期即可观察到,表现为黄褐色或铁锈色的小点状病斑。

发展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至直径4~10mm不等,形状可以是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正面呈现灰色,背面则呈褐色或淡褐色,并伴有黄色晕圈包围。

晚期现象:当多个小病斑合并成一个大范围感染区域时,整个叶子会干枯掉落。同时,在叶柄与茎部也可能出现暗褐色长椭圆形凹陷性斑块。

2. 花生黑斑病症状

初次显现:通常从花期开始到下针期才会出现明显迹象。

外观特征:初期难以区分于褐斑病,但到了后期形成较小(1~5mm)且颜色更深(黑褐色或黑色)的圆形或近圆形斑点。

特殊标志:老斑背后分布着许多小黑点组成的同心轮纹图案,在湿润条件下可见灰褐色霉状物质覆盖其上。

极端情况:如果大面积受到侵害,则会导致叶片皱缩枯萎直至脱落,仅留下顶部几片新生嫩叶存活下来。此外,茎杆也可能因感染而变黑死亡。

三、发病规律

病原体类型:球座尾孢菌(引起黑斑)与花生尾孢菌(引发褐斑)。

越冬方式:以子囊壳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或附着于种子表面过冬。

传播途径:通过风力、雨水冲刷及昆虫携带等方式扩散。

最佳生长环境:温度介于22-23℃之间有利于病菌繁殖,在此条件下3-4天内即可完成潜伏期,随后一周左右便能产生新一代孢子继续侵染其他健康植株。

气候因素:高湿度加上适宜的温度条件是促使该类疾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影响因素

轮作模式:连续多年种植同一作物会增加患病几率。

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适时灌溉有助于提高作物抵抗力。

品种选择:某些特定品种对此类病害具有较强抵抗性。

五、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为了有效控制并预防花生叶斑病的发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如中华9号、豫花6号等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实施轮作制度:避免单一作物长期连作,尤其是对于旱地作物来说更为重要。

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有机肥料使用量来提升土壤肥力,创造不利于病菌生存的环境。

及时清理田间:收割后彻底清除遗留下来的病残体,防止二次传播。

化学药物干预: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处理,注意遵循说明书指导操作。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策略可以显著降低花生叶斑病带来的损害,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希望广大农户能够重视起来,科学有效地做好防控工作!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