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花卉种植养殖花卉种植养殖
法隆寺佛教造像
2025-03-06人已围观
法隆寺佛教造像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盯,飞鸟推古天皇十五年(607),由推古天皇(592~628在位)和圣德太子发愿起建,为当时奈良的佛教文化核心地。法隆寺建筑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物之一,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该寺东西二院虽经火灾,但仍保存不少自创建以来的珍贵的佛教圣物,且多被指定为日本国宝及重要文化财,堪称飞鸟(538~645)、白凤(645~710)时代佛教美术的经典名作。
约六世纪,中国佛教经由百济传入日本。圣德太子辅佐推古天皇之际(593),佛教带来了新思想和文化,因而朝廷运用国力来保护推广佛教,使佛教在日本的信仰中更为巩固。
法隆寺中门 金刚力士立像
法隆寺金堂(主殿)年代最为久远,推测韦7世纪末时期建立
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日本现存年代最早的木雕四天王像。毗沙门天及吉祥天,造于平安时代(794-1185)
释迦三尊像由飞鸟时代雕刻师止利于推古天皇二十一年(623)制作完成
法隆寺金堂内部
持国天像、增长天像、广目天像、多闻天像是日本现存年代最早的木雕四大天像
彩色切金 高134.8cm 飞鸟时代(538-645)
吉祥天为施福德之神,是作为祈愿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之主尊
吉祥天像,高116.7cm 平安时代(794-1185)
毗沙门天像 桧木 高123.2cm
平安承历二年(1078)
法隆寺五重塔
第一层塔心柱四面皆设佛龛,龛内泥塑群像,分别表现四个佛教故事
第一层塔心佛龛内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说法像
释迦牟尼佛涅槃像
五重塔第一层塔心柱佛龛,内泥塑群像,技法写实,刻划鲜明,深受中国盛唐造像的影响,成为奈良初期泥塑造像之典范。
救世观音立像
7世纪前半 法隆寺梦殿 高178.8cm 飞鸟时代日本果报
观音菩萨立像(百济观音)
7世纪中 高209cm 造型受中国南朝造像的影响,日本国宝
九面观音像
飞鸟时代七世纪 白檀木雕刻 高37.6cm 法隆寺宝物 日本国宝
九面观音菩萨立像,唐初七世纪制作,养老三年(719年)流入日本。菩萨脸庞丰满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体态丰腴,尽显盛唐时期佛像特征。上身袒露至腹,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左手持凈瓶,右手自然垂下持佛珠,跣足立于莲座之上。
此像采用整根白檀木雕刻而成,其繁复的头饰及九面、耳饰、胸饰的璎珞、天衣、佛珠、凈瓶及足下莲花座等全部是由一根白檀木雕出,其大唐匠人的鬼斧神工令日本人惊叹不已,1955年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如来坐像 铜造镀金 坐高30.8cm
飞鸟时代 七世纪 法隆寺宝物
如来立像
铜造镀金 高27cm 飞鸟-白凤时代 七世纪 法隆寺宝物
如来坐像
铜造镀金 高17.2cm 白凤时代 七世纪 法隆寺宝物
如来倚像
铜造镀金 高23.6cm 白凤时代 七世纪 法隆寺宝物
菩萨半跏像
铜造镀金 高38cm 飞鸟时代 七世纪 法隆寺宝物
菩萨半跏像
铜造镀金 高33.7cm 白凤时代 七世纪 法隆寺宝物
阿弥陀佛倚像与两胁持立像
铜造镀金 中尊高28.4cm 左胁侍高21.1cm 右胁侍高21.3cm
白凤时代 七世纪 法隆寺宝物
阿弥陀佛三尊及众僧形像
铜板制押出镀金 纵29cm 横32.3cm
白凤时代 七世纪 法隆寺宝物
阿弥陀佛及胁持立像
铜造镀金 橘夫人念持佛
白凤时代 七世纪 法隆寺宝物
法隆寺金堂壁画
绘制于公元700年前后的法隆寺金堂壁画,是飞鸟时代现存唯一的佛画。这些壁画是遵照释迦佛天界、阿弥陀佛天界、弥勒佛天界、药师佛天界的佛教说话,在金堂四面大壁共十二面壁上绘制而成的,这是日本最古、最大规模的佛画群。在四大壁中,东面的《释迦净土图》等壁画,其构图之庄严宏伟,朱丹色或墨色线之纤细,天人花草配置之精巧,尤其以绿青、朱丹的明快对比,加上群青和土黄,取得了很好的色彩效果,成为这些壁画有力度美的一种表现因素。金堂八面的小壁,是左右对称的相对四组菩萨像。其中《阿弥陀净土图》和《药师净土图》表现了充实的技法。《阿弥陀净土图》描绘了阿弥陀三尊和二十余的新生小菩萨。画面的中尊阿弥陀盘腿而坐,左右两侧是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他们的神态之和善慈祥,线条之纤细流畅,意境之高尚深邃,是最有名的。《药师净土图》中尊为药师,是一尊鲜见的下垂两脚的坐像,两侧侍像为月光等四菩萨,围绕的二罗汉和六神将等,各自的眉目口鼻的线条,勾勒清晰,描出颇具个性的表情。下方有狮子,天盖上有两飞天,天人花草配置精巧,洒落自如。这些壁画显示日本佛教艺术开始渐趋成熟。在法隆寺金堂壁画中,还有日光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十一面观音菩萨等,其构图之庄严宏伟,线条之流畅、色彩之亮丽,实为当时日本佛画的一流杰作。
在重建法隆寺之前,推古十八年(610年),高丽僧昙征、法定赴日交流佛法时带去了调色技术和绘画材料,壁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法隆寺于708年左右重建之时,在金堂绘制了四天界壁画,成为日本最古的规模最大的佛画杰作。据史书记载,法隆寺的这一佛画群,有的出自昙征的手笔。
堂内柱间大小壁面原绘有十二面彩色壁画,四面大壁为四方四佛净土图,八面小壁各绘一尊菩萨像,额枋上壁面亦描绘有十八面山中罗汉图、二十面飞天等尊像。十二面壁画中以西面第6号壁的阿弥陀净土图为最高杰作。昭和二十四年(1949)因火灾受损,现多以取下保存。绘制于七世纪下半叶。一九五八年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
烧损后的壁画
1949年1月26日,在烧损后的壁画前合掌的法隆寺佐伯定胤管主
四方四佛净土图之配置,说法不一,有说是与《与福寺流记》之记载相同,即东方药师净土变、南方释迦净土变、西方阿弥陀净土变及北方弥勒净土变。八面小壁之菩萨像采左右对称配置,分别为观音与大势至、普贤与文殊、圣观音与十一面观音及半跏菩萨一组。
壁画于坚实白地壁面用篦状物仿照线刻将画稿临摹于壁上,再进行敷彩、描线。尊像肌肤、衣服施以晕染,眼、鼻及衣服襞褶等处赋浓彩,菩萨的衣裳描绘什锦纹样,显得文采斑斓;并以铁线描技法,线条粗细一致但具弹性,表现出立体感。构图宏大,技法精湛,深受中国初唐(618—712)美术的影响。
额枋上壁面的二十面飞天于火灾前因修复卸下,保存尚好,虽颜料多有剥落,仍可窥其原貌。诸面飞天图样完全相同,推测是临摹同一画帖。以黏土涂底,色彩使用对比的朱、红赭石、铅丹等红色颜料与绿青、群青之蓝色颜料,并搭配黄色系颜料。轮廓亦使用铁线描,身躯和衣着则施加深色晕染。
图中二飞天并排,俯身从空中往右斜下飞翔,腰身稍微扭转,左手上举花盘,作散花供养之姿。面容丰圆,身饰璎珞、腕钏、脚环。上身袒露,肩披帔帛,下著长裙,双足平伸后翘,缠绕手臂的帔帛、裙摆及祥云向后飞扬,拖曳拉长,表现其动感及快捷。
法隆寺-再現壁畫1號壁-釋迦淨土
法隆寺-再現壁畫2號壁-日光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3號壁-觀音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5號壁-月光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6號壁-阿彌陀淨土
法隆寺-再現壁畫7號壁-聖觀音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8號壁-文殊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9號壁-彌勒淨土
法隆寺-再現壁畫10號壁-藥師淨土
法隆寺-再現壁畫11號壁-普賢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12號壁-十一面觀音菩薩
法隆寺-金堂內陣舊壁畫(飛天圖)-上-白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