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花卉种植养殖花卉种植养殖

崇明这家多肉基地,不走寻常路

2025-04-05人已围观

崇明这家多肉基地,不走寻常路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而“多肉”种业属于农业中相对较小众的领域。然而,优质的种质资源对于“多肉”植物的培育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位于港沿镇齐成村的上海东明鑫花卉专业合作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多肉”新品种的研发和育种,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走进这个“多肉”基地,你会发现育苗大棚里整齐排列着各种造型各异的“多肉”植株。它们拥有肥厚的叶片和小巧的身材,萌态可掬。这些姿态各异的“多肉”植物是通过精心挑选的父本和母本进行培育而成的,并且每株“多肉”都贴上了专属标签。基地负责人蔡丁华正忙着给这些可爱的植物浇水。

记者了解到,这家合作社自主研发并育种出来的“多肉”新品种已经有1000多种,主要品种包括十二卷、仙人球、龙舌兰、景天和番杏等。这些第一代新品种需要经过5-7年的时间来培育出来,一些优秀的品种甚至需要进行三至四代的培育才能完成。目前,这里大约有200颗左右的优秀品种被贴上了标签进行重点观察、培养和管理。

蔡丁华表示,研发和培育新的“多肉”品种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耐心的等待。在高端品种方面,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出于对“多肉”植物的热爱,他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育种技术水平和能力,希望能够培育出更多优质的本土品种。他还提到,第十届花博会的举办为他带来了一定的机遇,本地政府的支持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推动崇明的“多肉”种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疫情期间,销售渠道的转变也是蔡丁华面临的挑战之一。他将原本线下批发的销售方式转向线上平台,主要通过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拓展国内外市场。今年,合作社还签订了崇明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任务书,主攻“多肉”植物品系引种驯化保留和新品种研发。未来,合作社计划与属地政府、民宿等景点合作,促进花卉产品种类多样性销售,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随着夏秋交替之际的到来,“多肉”植物开始从休眠期过渡到生长期。蔡丁华为“多肉”爱好者们分享了一些养护建议:浇水时应避免水直接接触到叶片上,可以从旁边开始浇水直到下方有水滴渗出为止;同时将植物放置在通风良好且遮阳的位置上,以便水分能够快速蒸发掉。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