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花卉种植养殖花卉种植养殖

宿根天人菊GaillardiaaristataPursh

2025-04-27人已围观

宿根天人菊Gaillardia aristata Pursh

别名:车轮菊

分类:宿根花卉

科属: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桔梗目 菊科 天人菊属

盛花期:夏季

宿根天人菊的图片大全

宿根天人菊的种植信息

该物种适合在日均温10-30℃环境下生长,耐寒区划为5-9区。种子直播密度建议控制在2g/㎡,成苗率可达85%以上。相较于传统草花,其对土壤的适应性显著增强,在pH6.0-7.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

宿根天人菊的介绍

宿根天人菊(拉丁名:Gaillardia aristata Pursh.)系菊科天人菊属多年生草本,株高60-100cm,全株密被粗节毛。茎部多呈直立状,分枝性中等。基生叶与下部茎叶呈长椭圆形或匙形;中部茎叶则为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头状花序直径5-7cm,舌状花明黄色,管状花具腺点特征,瘦果被毛长度2mm。花果期集中于7-8月,是优秀的庭院观赏植物。

宿根天人菊的形态特征

该植物根系为须根系,主根不明显。营养生长期株高日均增长0.8-1.2cm,生殖生长期花茎伸长速度加快至1.5cm/日。叶片表面粗糙度指数达3.2(参照叶片摩擦系数测定法),这种特殊结构使其抗旱性显著优于同科植物。头状花序的舌状花占比约35%,管状花占比65%,这种特殊比例保障了较高的结实率。

宿根天人菊的生态习性

具有典型旱生植物特性,在土壤含水率低于15%时仍能维持生存。耐阴性实验显示,日均光照4小时条件下开花量减少38%,但植株存活率仍保持92%。值得注意的是,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3%时,开花率下降26%,印证了其"薄地开花"的特性。

宿根天人菊的栽培技术

土壤管理:

适合在全光照、排水性强的沙质土中生长,土壤容重建议控制在1.2-1.4g/cm3。移栽基质EC值应低于1.2mS/cm,移植成活率可达93%。

肥力调控:

盆栽植株需实施阶段性施肥策略,N-P-K配比在营养生长期采用20-10-10,现蕾期调整为10-20-20。露天栽培时,每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3-5kg作基肥,可使花期延长7-10天。

株型管理:

无需摘心处理即可形成自然球形株丛,冠幅可达45-60cm。花后修剪实验表明,及时去除残花能使二次开花量提升42%。

宿根天人菊的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种子千粒重稳定在2.326克水平,发芽势在22-25℃时达到峰值,基质湿度维持在60%时,发芽率可突破95%。穴盘育苗采用128孔规格,成苗周期缩短至35-40天。

分株繁殖:

最佳分株时间为3-4月或9-10月,单株分蘖数可达5-8个。分株苗栽植深度控制在原土痕下1cm,缓苗期灌溉量减少30%可有效预防烂根。

扦插繁殖:

选取半木质化插穗,长度8-10cm,保留2-3个节间。使用1000ppm吲哚丁酸处理,生根率由自然条件下的58%提升至89%。

宿根天人菊的病害防治

炭疽病防治: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直径2-3mm淡黄色斑点,扩展后形成边缘黑褐、中心灰褐的典型病斑。采用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防治,施药间隔7-10天,连续3次防治效果达86%。相较化学防治,保持株间距30cm以上可使发病率降低55%。

虫害管理:

针对蚜虫危害,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最佳,24小时灭杀率可达97%。物理防治方面,黄色粘虫板每亩悬挂30片,可减少虫口密度63%。

宿根天人菊的分布区域

原产于北美西部干旱草原区,现广泛引种至北纬30-45°地区。在我国的适生范围涵盖东北至华北的温带区,垂直分布上限为海拔1800米。

宿根天人菊的园林用途

作为优良的观赏兼生态植物,其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建议保持16-20株/㎡。在防风固沙工程中,三年生植株群落可降低地表风速38%,减少土壤流失量62%。新品种'梅莎黄'的持续花期达150天,景观效果持续时间比原生种延长40%。

随机图文